偶而看到電視上有居士在講解經文,細細聽他內容說的簡單易懂、容易接受。不覺就聽了下去...
但突然有一個念頭,這麼出名的居士到處演講,不知道是否有報酬?這也不是對講師不敬,而是一般世俗之對待。現代社會中的每一項動作、工作都是一種付出,時間、勞力或知識資訊,都可以,也都會獲得相當的報酬。即使是如學校的老師以培育下一代為責任、醫院的醫生以挽救天下蒼生為使命,也都要獲得報酬。
當然,現代社會的每一份子,都需要維繫生命,甚至食衣住行育樂,如果不能有金錢獲得,就很難順利生活下去。因此「專職」的宗教人士,通常必須依靠信眾的「供養」、「捐獻」來維持生活。也有些非常「入世」的宗教團體更是「生財有道」,不但可以企業化的富厚存活,還能捐出來「做善事」。這已經是現世普遍接受的「標準」了。
但如果口口聲聲勸大家要「看空一切」「戒除欲望」的導師或講師,在「開示」的過程中獲得報酬,這到底要如何去體會呢?如果對參加大眾收取費用,僅止於支付場地器材租借費用、工作人員車資,沒有營利,或許比較好一些也可以接受。
也或許這些精神導師們,能夠以最低的需求維持生活,身上的法器不要與眾不同,出入不要雙B名車,搭機不坐商務頭等艙,即使是一些誠心弟子心甘情願恭奉,導師也應該婉拒才對。甚至應該對弟子開示,不要如此舖張浪費,是吧?
試想...我們滿懷歡喜的「聽懂」了導師的開示,正期待自己的生命與生活會「明淨開朗」,卻在會場出口看到導師側身坐入賓士600的後座,是怎樣的心情?
記得多年前,暢銷「修行作家」林清玄外遇事件爆發,社會譁然。許多讀者對於林清玄由愛轉恨,大加撻伐,甚至有人當街燒書洩恨。當初我投書聯合報,主要指出:「如果林清玄的書曾經讓你感動過,也讓你的生活有好的轉變,又何必在乎他現在的行為呢?」。我的想法是「不因其人廢其言」,一個人的行為不對,並不表示他說的話都是錯的。凡夫俗子對道理或許能夠體會了解,但不一定能夠身體力行啊!
想到這裡,我對今天的問題也有答案了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